找到相关内容338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本法师答:心净即佛土净,何谓心净?甚义云何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贪嗔痴灭,心则清净,若心清净,所在之处,皆为净土,其心若不净,皆是秽土,净秽在心,不在国土,发心向佛道,是生净佛国土。   维摩诘经云:“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”   这是唯心净土的说法,心是净土,净土是心,离心无净土,离净土无心,心与净土不二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432212402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诵经念佛能灭重罪,修禅宗者,既不诵经,又不念佛,过去重罪何能消灭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灭罪之道,不完全以诵经念佛对治,修禅宗的行者,从心地下功夫,以达到心境的解脱,心空境空,境由心起,心能起境,离心无境,离境无心,境即是心,心即是境,心境不二故;境不外乎顺逆、善恶、是非、好坏、苦乐、毁誉、功过也,既然如此,心空即境空,心境俱空,罪何不灭!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241012426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,那么烧一壶开水,不是杀了很多生命吗?(黄大川)

      问: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,那么烧一壶开水,不是杀了很多生命吗?(黄大川)   李炳南答:岂只如此,在一呼吸间,空气中小动物,亦损害若干。不过有可设法避免者,有无力避免者,有出自有心,有出于无心,有讲学以明理,有制戒以顺事,权实分寸,自有其宜。

    李炳南

    |析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022312811.html
  • 楚山禅师:示月庭居士

    到心思路绝处,当下根尘顿脱,当体空寂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。心念既无,佛亦不可得矣。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,因无念而证无心无心之心,始是真心。无念之念,方名正念。无佛之佛,可谓无量寿佛者矣。到此觅一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0457287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每听人言,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,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,名为入定,是何道理?

      上海周运法   问:每听人言,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,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,名为入定,是何道理?   月溪禅师答:我今将智隍禅师故事相告:智隍禅师庵居长坐,玄策禅师造庵问云:汝在此作什么?隍曰:入定。策云:汝云入定,为有心入耶?无心入耶?若无心入者,一切无情草木瓦石,应合入定,若有心入者,一切有情含识之流,亦应得定。隍曰:我正入定时,不见有有无之心。策云:不见有有无之心,即是常定,何有出入?若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59041101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请慈悲开示“明心见性”的重要性?

    rdquo;   心是性之用,性为心之体,离性无心,离心无性,心性不二,是名明心见性,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,见性者以性为用,行住坐卧,施为动作,不染尘生心,得自在故。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,起居生活,语默动静,生心染尘,不自在故。见性即见佛,佛是我心作, 离心别无佛, 离佛别无心,心与佛平等,心即佛、佛即心。众生不见性,始终离性觅,累劫终不得佛。   般若三昧经云:“佛(梵语buddha)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17481215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“明心见性”的重要性?

    ; 心是性之用,性为心之体,离性无心,离心无性,心性不二,是名明心见性,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,见性者以性为用,行住坐卧,施为动作,不染尘生心,得自在故。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,起居生活,语默动静,生心染尘,不自在故。见性即见佛,佛是我心作, 离心别无佛, 离佛别无心,心与佛平等,心即佛、佛即心。众生不见性,始终离性觅,累劫终不得佛。 般若三昧经云:“佛(梵语buddha)是我心,是我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6122994742.html
  • 平常心辨析

    不喜,即随缘行;也就是说,通达实相,一切本无可得,得失无心。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。 也就是说,通达实相,一切本无可得,得失无心。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。 大慧禅师所说的他的吃饭与睡觉和别人...下来,就是归于平常心。 佛陀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,就是不贪着一切境界,即一切境界而离一切境界,不被境界所粘着。即境界而能不被境界粘着,等同无心。也可以说平常心就是无心,也就是祖师所说的,我自无心于万物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71479669.html
  • 《传心法要》初解

    举心,动执着贪着之念,就背离了佛性,即是被虚妄的境相所欺骗,这就叫做妄想执着。因此妄想执着者,就是众生自迷自心,自己束缚自己而成轮回。若见境无心,既不被缚,此即是无心之人,虽行世间,不贪世间名利等事,...清静即是佛。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离此之外,没有别的心,更无别的佛。  (之四)如今学道人,不悟此心体,便于心上生心,向外求佛;著相修行,皆是恶法,非菩提道。供养十方诸佛,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。何故?无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2563223.html
  •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说禅

    无非是闲散文人的惜春怜花而已。但有个叫朴翁钴的禅僧读了之后,却由此联想到《圆觉经》,认为此诗正显示了禅者的“三昧正受”、“身心寂灭”的境界。 “有心难成佛,成佛亦无心”。佛的人格,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。禅道的境界,是在无心无念中步入的。有意栽花花不发,妙在无心插柳则柳成荫。参禅悟道,容不得半点功利色彩,最忌讳执著向外追寻,最忌讳妄起分别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华人佛教|众生|孟浩然|山水田园|诗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9/09153690772.html